 少用形容词是搞好公文写作的秘诀 " y$ \: E0 _6 v$ j! K. H; g. X
) ?$ @+ i3 D: p" E4 \3 |6 P 形容词是语言中主要词类中的一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的词,主要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其最大特点也是修饰作用。
% g6 S; w6 X1 f$ N; @8 t7 }5 E4 L: `9 S* g% y
我们搞公文写作,对语言的要求主要有三点:
# H" x3 b" E8 X3 u4 g7 p7 x, w( U$ S( [( N% J2 b) e
一是准确。认真辨析词义,对于汉语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造句要讲究语法规则和逻辑,句子成份要完整,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
) U; m- x$ I: w
* K4 g' P" c+ p8 H+ J 二是简练。尽量使用短句,用语精确,以一当十,并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h! h5 ]. W" r$ l! y! x& D* J/ b( w
, o. J& ~2 z" Y- X" R) R 三是质朴。不做作,不生造,不溢美,不虚饰,大方、庄重、朴实,切忌华丽、造作、卖弄。) u& n4 e. g7 }% q( Q C3 w5 c, s, s
- U# g2 [( f" P$ R: i/ U8 w
明白了这些基本要求,我们就会明白公文写作为什么要尽量少用形容词了。公文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是你的辞藻越多越华丽就学问就越大。形容词用多了,可能会造成三种现象:说“冒了”,也就是说过头了;说虚了,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说假了,事实不一定像你形容的那样。说到底,这也是公文写作中假、大、空的表现形式,是假、大、空的温床。/ \$ s8 R3 ^) W2 D
* d* B/ B/ V& P4 a0 b& I" s 郭沫若说:"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老舍先生写文章有两个秘诀,其中一个也是尽量少用形容词。我们不妨学学大家风范,减少点自己的虚浮文采,少用点形容词,多练点内功,把公文写准、写实、写好。
5 i& ~. I# r" o6 T- x3 o: q- K
7 }: n# V* R! {4 K
: R% x5 o2 d! I2 p0 {0 p) {少用虚词是语言简练庄重的秘诀' s+ {: j Q" L) I& A) v
2 K9 x( p) {1 e/ @9 N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它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不能重叠。/ F/ l6 P" i4 R" t [6 o
" P9 q l' M1 }! | 虚词包括文言虚词和现代虚词。相对实词而言,虚词量比较少,文言虚词共18个,现代虚词大约在八百个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左右。本文主要指现代虚词。
6 ~6 e( C& w0 B& k
3 _$ l7 m0 v2 n! E$ `# W" ?3 `5 F。0 \5 [* ?* X& c: _4 u- E
2 D6 k( c0 ?( N要有点咬文嚼字的劲儿+ ^6 C' ~! J: t+ p
- p: i& t+ m( A0 I- W% x; Q$ B( L 咬文嚼字本是为贬义词,出自元·无名氏《杀狗劝夫》剧:“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有歇后语云:书架上的老鼠——咬文嚼字。8 K4 ]" o, \5 o* A- B
) J" `. c' D) L* M1 I/ `
过分咬文嚼字不好,但是走马观花、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就更不好。我觉得,在国学日渐弱化的今天,在对公文写作质量日渐重视的情况下,我们这些老秘网秘书还真的要有点咬文嚼字的劲儿。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和文化自觉的体现。
0 ~9 G% s( ]2 V3 M2 P, Z
% F' T4 s5 C5 s- c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也纷纭复杂。同是一个字、一个词,写法不同、发音不同,意思就不一样;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意思也不一样;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也可能不一样。我们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字斟句酌,确保把字词用准用好,否则就会出现歧义或者异义。《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列举报刊、图书、影视等“十大语文差错”。有影响的文化载体尚且如此,我们更难免不出语文差错了。所以,我们也要经常咬咬文、嚼嚼字。& U; G' p$ U( D9 o6 N7 Q/ `3 P
* O. J' ]$ c6 |3 ]0 Y
提到《咬文嚼字》编辑部,我这里顺便向大家推荐《咬文嚼字》杂志。该杂志创刊于1995年,是一本文字方面的期刊,32开本、48面,每月出版一期。它以“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为办刊宗旨,文秘、编辑、记者、校对、广告从业人员、节目主持人和教师、学生为其主要阅读对象。该杂志针对性强,专门剖析报刊、图书、广告、影视中的各类语文差错;知识性强,尤其有些知识超出课堂里、词典范围;文字生动可读;编辑谨慎,差错率极低;教育意义大,在社会上影响大。我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下这一杂志。我是经常看,受益匪浅。请大家放心,我不是该杂志的“托”。
4 H8 \ m, {. O( g
( ]0 W, A& b. S以上是我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