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 E# }% W6 Y 二是应注意滥用网络语言,文风丧失定位的问题。“给力”、“淘宝体”、“凡客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新词汇、新句式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的产生,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也有网络交流对简洁和新颖的追求。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有的同志认为,善于使用网络语言是一种工作创新、作风亲民的表现。不应否认这一点。可以看到,党员干部在网络上与网民交流的时候使用彼此都熟悉的语言可以迅速拉近心理距离,增进沟通理解。但如果在机关公文中滥用网络语言,则显得不那么适宜。退一步讲,工作创新、作风亲民即使不用网络语言也一样可以实现,所谓的“淘宝体”、“凡客体”都是形式,对群众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实际内容。如果党员干部只注重光鲜的形式,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不着力解决,即使穿上再“给力”的外套,最终也是要被群众骂娘的。一句话,使用网络语言一定要分清对象、分清载体、分清领域。机关公文可以关注新的语言元素,但是必须遵守相应规范,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 j( U2 i( Q
4 e+ X; b: k. g. `0 l
三是应注意缺少研究分析,导致文章逻辑性混乱的问题。文章是有逻辑性的,这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文章可读、可被接受的基本保障。我们现在看到个别文章,读着读着就有一种“两股战战,急欲先走”的感觉。比如一篇文章,看标题仿佛明白了要说什么,读完第一段感觉是在重复标题,读到第二段已经跳出标题另起炉灶,再到第三段已然“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再往下看,七拐八拐不知要拐向何处,读来耗费精神又少有所获。这样的情况虽是极个别存在,但也应给予关注。要想避免类似情况,重要的一条是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透彻的研究、准确的把握和妥当的摆布,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文章逻辑严密、主次分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 X8 r" D; ]5 d& d8 p
* ?) l: j. h/ ?% m2 ?8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