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文与做人、做事一样得持严谨慎重的态度,诚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做文,先贤曾把“立德、立功、立言”并列,足见炎黄一脉对文章之敬重。文章是抒发感情、交流思想、施以教化的载体,也是作者担当责任、体现价值、坦露性情的渠道。勤做文益于形成好学善思的生活状态,有助于理性思维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提升、精细作风的固化,其利大矣!有人说:“渴望发表是一个崇高的愿望”。因为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唤起反响,引发共鸣。要达此目的,我以为贵在“五多”—— . d2 u. H! ?5 L' @& N4 L2 J
& l& z6 {) D( J+ E; Q 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给人一勺,己有一桶”。雅论也好,俗议也罢,其意均为:广闻博览,苦读力学,提高学识素养,丰富知识储备是做好文之基础。肚子里有了货才能够察事机敏、识事深远、论事透彻。故此,不可不学一点哲学,哲学论述的是思维规律,能使人聪明睿智;不可不了解国家和上级的大政方针,这些大政方针是使我们立论正确的基础;不可不读权威报刊上的美文范文,这些文章出自精通此道的高手,教会我们如何立足以事观势的制高点、寻觅由表及里的切入点;不可不读一些散文、诗歌及小说,这些作品使我们词汇丰富,表述优美,文采诱人,避免在遣词造句中捉襟见肘。善长用典,是使文章有内涵有韵味的良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名著浩如烟海,许多人情事理、天道世规,历代的鸿儒泰斗、伟人豪杰已经用简洁、独特、美妙的语言说精了说透了,堪称千古绝句。“圣贤言语,神钦鬼伏”。做文时贴切地引用,恰当地点缀,能起画龙点睛着彩生花的作用,文章也便有了耐看的粘性。多读,用典才可达到随手拈来,灵活自如的程度。写文章拼到最后,拼的是底蕴、拼的是境界,而底蕴的丰厚、境界的宏阔源自不懈地阅读。 ) i; h; U3 P( Z3 c( v2 n
, i7 n* I' _6 s多思。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在勤学的同时要多思考,学思须并进不偏。“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做文属思考型活动,旨在把大脑这个加工厂产生的无形产品,通过笔端演变为有形产品;把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借助文字孵化为读者也能体味深刻的作品。所以,无思岂有文?浅酌焉有好文?做文不必追求字字珠玑、句句生动、篇篇传神,那是难乎其难的事。但是,凡文皆应有自己煞费苦心琢磨出的、可视作“专利”的几个独到观点、几句精彩话语,力求使读者稍感启发,大致认同,略存印象。果真如此,就值得自欣自慰了。而这些观点和语句唯有沉潜涵泳,深研覃思才可孕育而生。思驱笔行,笔随思运。别人没想到的,你想到了;别人想到了,你已经成文了;别人没写出来的,你写出来了;别人写出来了,你写的更成熟了。思人之未思,发人之未发的文章,才写的有滋味,才会暗自得意。己无得意,岂能使读者注意,以至满意?“大道至简”,文章应是在亲见亲闻、亲感亲悟前提下真情实意的流淌,其最高境界是用质朴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这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冥思苦想,绞尽脑汁。 7 j+ F* F( c J( w2 C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