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总结了学习与读书的三种境界。他用宋词里的经典名句,把读书比喻成苦苦追求的恋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这三种境界,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一条读书求知的规律。我等后生晚辈,斗胆仿照先贤,依据当今时代的特点与学风,总结一下读书的三种境界。! A# X0 \1 u2 y; }+ F0 n" x
6 E5 m4 R- G* n7 f) } 第一重境界: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所谓读厚,就是要广泛读书,读万卷书,无止境地追求,一步一步拓宽知识领域。古今学有所成者,都强调一个“博”字。充分的学习,丰富的积累,是增长知识、增长阅历、增长能力的必要途径。了解世界文化之不朽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之璀璨瑰宝,需要我们博览群书,把书读厚读透。所谓读薄,则是指总结归纳,提炼规律,融会贯通,在不同领域中自由穿行。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曾经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如果说,把书读厚的过程,是学习、接受、丰富的过程,那么把书读薄的过程,则是消化、理解、融合的过程。苏东坡用一句“博观方约取,厚积而薄发”,将读厚与读薄的辩证关系淋漓尽致地剖析出来。 ( M) s' Y& g& }4 Y+ d2 A4 P8 \% c% _
第二重境界:读书有疑,破疑求悟。这是指读书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在破解问题中去领悟事物的真相。正所 谓 学 问 学 问,边“学”边“问”,既“学”且“问”。这方面很多人的经验教训是,多年读书不少,所获始终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背离的现象呢?这就是因为读书之人只“学”不“问”,缺少主体意识。他们把自己作为一种客体去被动接受,把所读之书当成盲目信仰的对象,用书本的论述去代替自己的思考。其结果不但没有成为所读之书的主人,反而成为了书本的奴隶。读书要有疑,尤其需要一种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面对前人留下的文字,我们要有辨别能力,敢于判断,敢于舍弃,使“今世赖以知古”;作为今日文字的创作者,更要求真务实,独立思考,为后人少留疑问,使“后世赖以知今”。当然,提倡读书有疑,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并非违背科学原理地胡乱猜疑,而是批判地继承。读书有疑处,一破一豁然。豁然之间,幡然领悟,把握了事物的整体和本质,实现了认识主体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7 `1 l# P9 I. ?. V: ~8 f
读书有苦读和乐读。历史上苦读的事例很多。比如东周纵横家苏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汉代政治家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乐读的事例也不少。比如,孔子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宋代诗人韩驹也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2 S5 e5 K, m! Q/ t9 \3 A5 R O) l
. @: x! p5 t8 E. t
这两种读书的形式本应是互补的。现在人们多认同后者,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事半功倍。因为有兴趣,读时心无杂念,感受深,记忆牢,且流连忘返。“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乐读”时发生的。" \. d* L( l4 `9 m X# d
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曾说:“幼时酷嗜小说,所得小说良莠不齐……害余不浅。”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择是不行的。此外,如果一个人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容易使知识结构畸形。对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1 Y" J$ p. b) l* h+ ], m
2 t) t2 ?- u; p0 y+ g$ G/ s 一个人要读自己“厌恶”或毫无兴趣的书,当然会觉得“苦”,但若不放弃地“苦”上一阵子,自然有所收获。尝到了“苦”的滋味也就会有了兴趣的萌芽,再“苦”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 ) i. ? t% z: K6 g) q 当然,苦读和乐读的境界和目的不同。“十年寒窗无人问”,苦读的目的是“一举成名天下闻”,既是为了自身求取功名、出人头地,也是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不过,无论是苦读还是乐读,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应用,要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身本领或者自身修养,否则就成了典型的“书呆子。” # x R; T6 Z+ a# T; A9 n+ J. ~0 R9 ^1 L- c+ `
“读书莫畏难”,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总是能够从读书中受益,也会从开始的苦读逐渐升华到乐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