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专题培训 | 如何写好材料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2023-2-16 14: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 N! U0 T6 N3 e7 G3 T& f
大家好。按照会议的安排,我要讲的是:如何写好材料。3 ]! s; ^5 P8 l+ ]1 }9 m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是重要职责,能否写一手好材料,是比较重要的。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围绕对材料的认知与如何写好材料两点展开。对材料的认知,主要讲材料的作用、境界两个方面;如何写好材料,主要讲材料的标准、忌讳、技巧三个方面。下面,我首先讲的是:  m  u# K) c( X, Q
一、写好材料的三个作用% w6 p- i* A) G3 y9 D
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对事情有个基本认识和判断,写提案、调研,包括建议意见同样如此。我觉得,这些文字材料,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作用:7 g6 F3 i% p5 n: [( a" B
第一个,材料水平代表个人水平和资政水平。三国时曹丕曾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d/ L* O* `, h9 I- n
领导干部要善于用笔来领导”。枪杆子出政权,笔杆子治江山6 x. |+ i. p9 t  S! X7 B
人们对一个人的认识,很多是从他的文字谈吐里品出来的。网红时代更是如此,大家不光看产品,更看你这个人。
, ~* P4 l* O* J- x3 i" h( g2 I( f6 p我们常讲,判断一个人,要观其言、察其行。但现实生活中,察其行往往很难做到。而观其言,则是可以做到的。这时候,材料水平与个人水平是直接挂钩的,任何时候,都不可小看材料的重要性。- D9 Q6 X0 L( Z4 [4 [' G
第二,写材料使人优秀。写材料的过程,说到底是一个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提升修养的过程。所以说,写材料的人更容易养成逻辑思维,也就是材料思维。什么是材料思维,就是对事情比较敏感,对词语比较敏感,看问题比较深刻,视角独特,不偏激,心态平和,不容易被带节" W3 G# J2 z, Q& \2 B* t
有句话说得好:输出是最好的输入在起草材料过程中,你自然而然地要学习、要研究;把你的所思、所想落到文字上,把它条理化、系统化起来通过写材料,你学习了新东西、有了新观点,别人也会佩服你。有句话叫:功不唐捐。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写材料绝不会白写
8 p* Z/ v% K- y* S第三,材料的指向必须明确。我们写调研、提案,而是谋划工作的起点,推动工作的切入点,总结工作的终点。有两个方面的东西需要把握好:* F3 l; D/ {: k) ?2 |% ?
一是把事理清楚。我们常说,某某的脑子特别清楚,知道事怎么干。我们写提案、调研,以及建言献策,需要发现典型,把握规律,找出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所有这些,不要求文字有多漂亮,但前提是要把事情弄清,弄透,弄实,知道这事该怎么干,写出来的东西要管用( N" M  f9 j7 z+ r* z, l% h
二是把话说明白。有位老市长说过:把话说到老百姓心里,把事做到老百姓身边我们想想,为什么有些工作群众老不满意呢,为什么总有些人在一旁说风凉话呢?有工作上的原因,但也有材料不接地气,有话没挑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没有取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2 F6 ^% d* {: t1 s《道德经》有云:大道至简越是深刻的道理,越要用大白话来说,深入浅出,大家一听就懂。很多有水平的领导,非常善于用朴实真诚的言语赢得理解、赢得尊重,水平确实高,把事给你揉的碎碎的,把理给你摆的清清楚楚的,让人听了非常解渴,心里透亮,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m- S( [0 y( m7 e9 q+ G7 u
二、写好材料的三种境界5 g5 o% I; @" h$ J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6 D0 N2 _0 A( i+ e0 Y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意思就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需登高望远,了解概貌,找准方向。+ ?3 f) Q) I1 Y' u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意思就是:做学问成大事业没有轻而易举的,都有一番辛勤努力的过程,要像热恋中的大学生一样,念念不忘,人瘦带宽不后悔。7 W, R0 m+ y2 U4 G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意思就是:经过反复追寻研究,最后就会水到渠成。
0 w5 M/ t' x" E8 {6 ?写材料也是如此,也有三种境界:, ^' M" b4 g, N4 b- ]9 u; K
第一境,胸中有笔下无。刚开始写材料,有时觉得自己突然很有灵感,也有激情,但一落笔,现在是坐在电脑前,就觉得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写起,更多的时候是觉得没的可写。像中小学时写作文,绞尽脑汁也凑不够老师要求的八百字、一千字。我相信,除了天才或穿越人士,很多人都会经历过这个过程。
/ b! O+ z" C2 C2 C, G% K第二境,一发而不可收。跨过初始阶段后,就会进入另一种非理性状态,写起来总是收不住,所有存货总想一股脑倒出来。写材料,讲究厚积薄发,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那就有问题了。材料要收着写,不能写的太油。其实,材料越短越难写,写一小时的发言,一天就能写出来;写500字的提案,可能需要花费一星期的时间琢磨
3 v/ t2 T( t& O: ?6 {: V第三境,收放自如。到了这个阶段,已经越过艰难的平台期,有了一定高度。作为政协委员,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应该写到什么份儿,写多长,心里要有谱,分寸要拿捏好,文字既有数据,又要有思想。做到这样,就算出师了。( ~# q0 q7 z; \$ Z) x( Y  g
三、写好材料的四个标准
* Q. V% z8 b$ |什么是好材料,本身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依我看,能做到以下四个字之一,都算好材料。. K7 l- X  E, T: ~3 n* [
第一个字,准。是说文字要精炼准确,就像我们国家搞的精准扶贫,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滴管。写材料说的事儿要准,用词用句要准,能说到点子上,并恰到好处,多一句则过,减一字则弱,换一词则废
; x# Q7 a# z! Q! j) }+ d) O当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时总打败仗,有一次向咸丰皇帝乞求增援,上的折子中有一句:“臣军屡战屡北(败)”。
; i* e3 f% g+ f" J" ^! U% S6 @师爷马家鼎看了后,提意见说,“屡战屡北”词意颓唐,不妨改为“屡北屡战”。朝廷看到奏章后,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但其忠心可嘉,不仅没有惩处,反而予以重用。
/ p! G0 E" ?$ i' i' X# E; ~第二个字,深。看问题,每个人的角度都不一样,但不可否认,有的人看问题看的特别深,可以说目光如炬,深邃千里。当然,这里面与个人的阅历、境界、心态等因素都有关系,但从写材料的角度看,需要的是潜心研究、深度思考和精细考证( y7 c2 X8 ~! }" \. w3 C& f; L/ i' }
很多时候,我们看任何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流于表面,要学会换位思考,往深里多刨一层,层层剥茧,才能看到芳华。比如,我们都见过太极图,上面有黑白阴阳鱼,但你能说出中间那条曲线是什么颜色吗?究竟是黑的,还是白的?凡事不可轻易下结论,一定要有个思考的过程。) d1 v5 o( \! y( F& K0 m
希望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深度和力度
2 ~, ^2 m" P! e第三个字,博。有些材料,给人的感觉,这人懂得真多,信息量太大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肆意汪洋,各种典故、诗词信手拈来,让人能学到很多东西。1 B8 c9 W. J; g# i+ J! g1 X5 |
王勃的《滕王阁序》,号称天下第一骈文。全文带标点928字,不带标点773字,用到的典故高达46个,其中有这样一段:0 ^+ P3 n' X# f6 g" I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2 o; W4 O' `/ X, o: w) K, ?1 x这一段,用典生动,浑然天成,读起来有很强的冲击力。写材料时,恰到好处的引用名人名言、典型事例,会让人感觉材料立马高端大气上档次,容易引发听者共情,且记忆深刻。5 F2 y. A' }; X" B
大学一年级时,人生哲学那门课上,老师上来讲的是,为什么要学人生哲学。她先背了苏轼的四句诗:1 j" H  a9 U! A: D6 Y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U5 f% v# K( L; ~4 B当时感觉这意境太玄妙了,一下子就被抓住,从此就喜欢上了这门课。写材料也是如此,要发人深思,能秒抓人。
- e9 @; R* L( w第四个字,美。这是文学的追求,也是材料的追求。文字优美的材料,有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心旷神怡。好的公文,也是能上《读者》这样杂志的,有的荡气回肠,特感动人;有的大气磅礴,特鼓舞人。
. @8 C% G+ y" }+ l0 o  A3 h优美抒怀的文章,如: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是我们写文章要追求的。
  l3 J0 M/ `& P' ]0 P上面提到的这四个标准,很难全部做到,其实只要做到一点,都能成为文字高手。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悟性不一样,敏感点也不一样。逻辑思维强的,可以从准、深上下功夫;形象思维强的,可以从博、美上下功夫。条条大路通罗马,从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行走,坚持下去,最后都能收获异曲同工之妙。8 d5 @, v9 |; X5 _8 l4 p
四、写好材料的五大忌讳# r9 @( q, R+ u. D
我和几个朋友有个微信公众号,叫《山水文章》,我们经常在上面写东西,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下。我曾写发过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这样一个段子。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
5 R: T4 h8 [* T' [3 H$ r! \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 m' T+ E  J4 {7 d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8 L; B0 L: g- X. E5 A: ~* T
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看看中央电视台、官方报纸是怎样写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
4 ~0 @5 ^6 x# w/ J( F+ L孩子再次修改:“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
  }2 s0 ]0 C# a, Q3 X" B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侧供给的新兴组合。”9 V; `5 [4 W+ ~) q: R* ~* W
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侧供给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9 e4 m7 }% K+ r( t: J5 w
听了这个,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单纯就文字而言,爸爸的话是可笑的,因为他的话歪曲事实,言之无物,粉饰黑暗,这些是写材料的大忌。
) F0 W8 M. h" S; T2 n/ g) l我在市政府办写材料二十多年,经历很多,犯错无数,说起来都是泪。通过多年反思,我感觉写东西有五大忌讳:
8 [# h+ I! Q# e5 ~第一个,平。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内容太平,淡如白开水,没咂摸的味道,肯定不抓人。) H4 P) I' @% ~6 P+ F
我大学毕业一上班,就从事综合文字工作,开始写的东西,自己感觉挺顺的,拿给老同志看,对方说你写了一堆,像记流水账,题目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很多东西藏着掖着,缺乏眉清目秀的感觉。% U8 w& q" I3 q9 B# N# ~
说到底,就是文章写的太平。有领导说过,新颖的思想观点是领导负责的,写材料的要帮领导圆好这就像相声里讲开水养活鱼的一样,圆不好说明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 a3 Q; E; ~8 u& N; r) G现在各级领导和公众的要求很高,大家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思想观念新,没点真东西,你提的建议就没价值。所以说,现在写东西,必须要有思想,有观点,有创新,跟上时代的要求,政策的风向,形势的变化,不能嚼剩饭,喝老汤。
* R5 {0 d8 y' ?3 ]第二个,散。平是说内容的,散主要是指结构。写任何材料,自己心中都要有根线穿着,目的要明确,主题要突出,无论是全文,还是其中一段,都要紧扣主题,形散意不能散。+ U1 a( j- Q7 E3 Y
有些人是发散思维,写着写着爱跑题,不仅内容散,内在逻辑也散,不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形不成完整的闭合体系,让人拎不出个儿来。" r" u+ S- X( Y) n( u' k9 ^
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字的框架没搭好,思路没理清,就动手写了。还有的就是拼凑,都东抄一段,西抄一段,破坏了人家原来材料的内在结构和逻辑,自己弄了个四不像。过去材料的毛病,是词语匮乏,内容干瘪;现在材料的毛病,是洋洋洒洒,不知所云。5 F: d* @* _6 R9 V. b) G+ F  y
包括一些排比句,什么万众一心、聚焦聚力、攻坚克难、奋发作为,一弄就是四五个,显得越来越软。这类词语同时出现,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否则会影响效果。还有的题目很大,内容很小,头重脚轻;或者是为了凑四六句,标题写的很规整,但明显与内容不搭。这些问题,让人看了觉得不严谨、不厚实、不过瘾。
7 M+ K( r3 Y# d9 e0 ^7 B第三个,硬。什么是硬呢?用写材料的话说,就是文字不老道,转折不自然。有些事自己还没有弄明白,有些话还拿不准,所以写起来很含糊,自己都没有信心。# K2 a% {! S) Z6 t- W, u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说到底是自己还没有想明白、想彻底,就想着来白话白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还想让别人明白?  w9 v/ O, @( }. w5 V
所以说,拿不准的事不要说,没弄明白的话不要写。根据我的经验,只要自己觉得含糊或模棱两可的地方,最后肯定会被人指出来,那时候就尴尬了。
' p2 Y/ M( v( m1 b/ ^/ M9 l但凡大家、大师,某领域的知名专家,包括诺贝尔获得者,对自己的理论,哪怕是物理化学生物,离我们很远的东西,都能用很浅白的话来表述,不会给人有晦涩的感觉。所以,你只要听到有人整那些模棱两可、生僻难懂的词汇,基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一定是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家伙。连说话都没搞明白,能有什么高深学问?
% x" n4 W" L3 V0 @0 {4 \' I第四个,空。有的材料,看着花里胡哨,但仔细扒拉扒拉,找不出几句有营养的干货,听了根本记不住写了什么,这就是空了。我们写提案、调研,目的性非常明确,必须能落地落实,能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实质内容的东西,就容易掉入喊口号、表决心的坑儿。
1 H& R* [# H5 B! k3 T' l如果一篇调研,里面都是些高大上的口号,没有实证,总打嘴炮,那只能说明写材料的人没动脑子,没下功夫,很多东西是拼凑的。就像网上一句名言:没图你说个鬼?* s5 `' R' [0 C9 ]$ k% D0 W
所以说,有实锤的东西,就不要喊口号。喊口号是没有办法的事。没人喜欢大忽悠,还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最好。. F3 x6 p2 R# M( ~% [
第五个,粗。前几个都是讲材料写法的,这个是讲写作态度的。原来我和分管处室研究材料时,经常说:失败面前没有功劳,失误面前没有苦劳。写材料,写得不好是水平问题,错字连篇则是态度问题。
# ^7 w( O5 {6 m* b% U细细盘点,有些低级错误非常不应该。比如标点问题,独立的一级标题后面加句号。二级标题后面加顿号:(一)、;一是后面是句号,写完一段后是分号,小辈管大辈。还有一是、二是、三是、等等,这些都是小儿科,不该出现但总是出现。
' v" D1 b' E. I1 u+ n6 P: [文章写作有基本格式和要求,就像开车要懂交通规则一样,不然肯定出问题,轻则扣分罚款,重则车毁人亡。这些是程式化的东西,大家可以找本书看看即可,这里就不讲了。2 ]& I0 \) K% \7 |$ F1 D2 ^" n- K
还有,最常见的就是丢落字、错字错标点了,很好的文章出现这些瑕疵,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虽然人民日报等大媒体也允许有差错率,但能避免的还是要避免,否则容易成为别人眼里的笑话。1 O) K  p9 A) G; `$ a1 Z
文章中反复出现相同字句,甚至在引用别人内容时,连地名、日期都原封不动的搬过来,等等,都是粗心大意的结果。
4 G) d9 k1 m. t$ q+ n五、写好材料的四个技巧# C/ t0 v! T) l$ F+ W: ~" Y
干好任何事情,有两条很关键,一个是顺应时势,另一个是把握本质。我们写调研、提案材料也是如此。
5 u, B% _. y5 e4 T3 D写东西我们一定要注意,不看时势要求,不讲纪律规矩,极有可能好心办坏事,给领导挖个巨坑,甚至让领导一下子成为“名人”。
3 ~* }6 ~3 L" j! [" ~' r3 q! v/ f+ J8 {; O7 \
什么是把握规律,就是要讲究写作技巧。写材料也是有技巧的:+ Q& g! K5 J* s/ n) z( l
第一个,三段论。写材料,包括我们干工作,很多时候需要问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要干?二是干什么?三是怎样保证干成,这就是三段论。( y$ M3 c) i2 }* y  {+ K
无论是写总结,还是调研,提案,三段论都或明或暗地藏在材料中。这是一个思维方式,是一种习惯,让人严谨而不盲从。5 D( |( q1 J) S  d
我们常讲,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战术上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写材料首先路子要对,大方向能把握好,框架构思好,再往里面填充翔实生动的内容,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 z7 z  I& O/ h0 i4 s" N$ j第二个,辨证观有次我去西部山区,沿途高速两侧绿树葱葱,非常漂亮!
8 _) A4 s# H: q) c/ Y这时,司机突然来了句话:“现在山区的防火任务这么重,还种那么多树干嘛?”听了这话,当时我懵了,难道因为怕山林着火,就让山荒岭秃?这不是“因噎废食”吗?
3 z& U% `) D& O2 V其实,仔细想想,日常工作生活中,有这种思维的人为数不少,许多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是这种思维在作怪。
  |: n6 d& w$ B% h% D# g" h' C博弈论里有个著名论断: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人人都很聪明,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不好?肯定不好!这样的话,集体和组织就会失语,没人听指挥,干什么都干不成。就像排队上公交车,谁都想先上,都想往前挤,最后必然混乱无序。
/ W4 F# X% j& j7 B所以,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也是写材料遵循的准则,提建议意见,要弘扬正能量,看主流、看大势,不能纠缠于负面和末节的东西,要让大道理管住小道理。
# `, e7 n& S0 K, Z第三个,总分法。何为总分法,就是在分段写问题和建议时,首先要对形势有个总体判断,目标指向要清楚。下面要有具体分析、具体意见,有鲜活的东西支撑。
: ]6 [( A3 g/ n: }" \) x9 J这点最容易出问题,一方面是懒的动脑,不想从繁琐的事务搞提炼升华,不能纲举目张,整个材料立不起来。9 K; |- C# S- q* m! q
另一方面就是懒的动手,不愿下功夫研究措施和寻找实证,本来想的好好的,写上个一二三四五,临了四五的基础材料没找到,就写一二三算了,最后让人感觉材料不丰满,没写到位。这个问题很多人身上都存在,这是毛病,不改的话,写出来的东西总会欠火候。( |* T; K4 X, j+ G2 ~
第四个,三积累一增强。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偏远山区有一对父子,这天来到城市里,走进一家豪华酒店,忽见一又矮又丑、手脚还不利索的老婆婆,按开电梯门走了进去。  m& `" ]$ b5 t
从未见过电梯的父子,直勾勾看着电梯门合上,不知这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好好一个人,为什么要进入那么窄小的空间?
8 E, T  v% c# I! |' _过了两分钟,电梯门开了,里面走出一位年轻貌美大长腿的姑娘。这时,父亲的眼直了,大声冲儿子喊:快回家接你妈来!8 q( |. d# V& K8 `
讲这个故事,想说的是,奇迹不会发生。天上不会掉馅饼,真掉下来时肯定是陷阱。写材料需要灵性,更需要努力,有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 s$ ^% x- Y: L: o: K
正如作家三毛所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 v6 T, b) z5 A8 |  d, Q$ j% L7 a简要概括,写文章主要有三个积累,就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经验积累很多领导,他和你说话时,经常会冒出一两句特别有味道的金句,这就源于日常积累。碰到别人说出好句子、好观点,要留心记下来。注重读书,注重思考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看到创新的东西,要善于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独门招法。
% Z6 A  r/ j* i( |& ?6 p我们写东西,要特别注重这方面的锻炼,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既有观点,又有高度,还接地气,这样才能参谋到点子上,才能被领导和公众接受。& E; w$ q0 I2 V, {, r
) n& z7 R- x! K: n- ~$ i' U
一增强,就是增强搜商。什么是搜商?说白了就是在网络上搜索东西的能力,就像情商、智商一样,每个人的搜商也是不一样。
+ J9 Y% y2 `, \6 I% S4 |( `网络时代,写东西相对轻松,因为可借鉴的东西太多了。过去写材料的,因为手头东西太少,生憋硬造,真是犯难。但现在不一样,想要什么,鼠标一点,写作百科,资料大全。
9 {8 g3 R& F6 G# w但是,工作中我发现,有些人在网上找东西总是找不到,或者是特别慢,这说明搜商有问题,不改变就会影响效率。; v  m  B0 w; {$ a- y" X) B
搜商和智商一样,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关键是要知道找什么,有明确的核心词。同时,对网上的东西,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别人是原始创新,你要有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这是网络时代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技能。7 X' J" Z- s# S  w3 k; G' ?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刚解放时,有个乡下人来到城里,看到城里人家里的电灯,一根相互缠绕的双股线吊个灯口灯泡,贼亮贼亮的。他非常羡慕,回到家里,也买了个灯口灯泡,搓了根双股毛线栓在房梁上,却怎么也不亮。气得破口大骂:格老子,欺负乡下人!; Q# E/ c- {; p1 R; |7 u
写材料,也是如此,光有灯泡是不够的,还需有电,这个电就是用心积累和多读多写,它能点亮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写下的文字闪闪发光。
1 f0 T% X' z- m7 E, j. n" K* Z* c今天就讲这么多,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大家有所启发。
5 E: \, X8 w7 l谢谢!% J. [0 R' j9 x9 p" B9 l
作者:王国勇
3 w, z; _- D- H9 W
& f; ]( B% _8 Q/ Q+ o
$ e) T) [; }0 h# n, _3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20粉丝

742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