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今天召开全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市关于“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总结前一阶段全市法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短板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刚才,我们听取了各基层法院的工作汇报,从中既看到了成绩,也发现了不足。下面,我结合全市法院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法院必须从政治高度、全局维度、实践深度,深刻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第一,优化营商环境是践行“国之大者”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主体对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需求愈发迫切。人民法院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通过公正高效的司法裁判、规范透明的诉讼服务,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例如,去年我老秘网市某民营企业因合同纠纷被外地企业起诉,标的额超亿元,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调解优先+司法确认”方式,仅用*天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又帮助债务企业渡过难关。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司法裁判的温度与效率,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第二,优化营商环境是服务发展大局的关键举措。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其中“法治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是重要支撑。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但涉企纠纷案件也上升了*%,反映出市场主体对司法保障的需求与日俱增。全市法院必须主动融入大局,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提供精准服务。例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某区法院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诉调对接+司法确认”机制,今年已化解金融纠纷*余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天,为金融机构回笼资金超*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第三,优化营商环境是检验司法能力的重要标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保护中小投资者”等多个司法领域,这些指标既是国际通行规则,也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直观感受。近年来,我老秘网市法院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虽取得一定进步,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例如,“执行合同”指标中,全市法院平均审理时长比省会城市多15天;“办理破产”指标中,破产案件回收率偏低。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在司法理念、办案效率、协同机制等方面存在短板。全市法院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切实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水平。二、聚焦重点领域,以精准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法院统筹发力、重点突破。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强调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强化产权保护,筑牢市场主体“定心丸”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全市法院要严格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各类市场主体诉讼地位平等、法律适用平等、法律责任平等。一是严惩侵害企业产权案件。对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案件,要依法快审快判,加大追赃挽损力度。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结涉企经济案件*件,为受害企业挽回损失*亿元,但仍有部分案件存在追赃不到位问题,需进一步强化与公安、检察部门的协作。二是依法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知名品牌的司法保护力度,对恶意侵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例如,某高新技术企业诉某公司专利侵权案,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赔偿*万元,并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有效维护了企业创新积极性。三是审慎适用涉企强制措施。坚持“少封、少扣、少冻”原则,对企业基本账户、生产设备等采取保全措施时,要充分评估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某区法院在审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时,创新采用“活封”方式,允许被保全企业继续使用设备生产,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又避免了企业停产倒闭,这一做法值得推广。(二)提升办案质效,跑出司法服务“加速度”效率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全市法院要以“案件质量提升年”为抓手,推动涉企案件全流程提速。一是深化繁简分流改革。对标的额较小、事实清楚的涉企案件,推广“要素式审判”“异步审理”模式,确保简易案件*天内审结。今年,某基层法院通过“简案快审”机制,审结涉企案件*余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天,效果显著。二是强化智慧法院应用。全面推广“网上立案+电子送达+云端开庭”全流程线上诉讼服务,让企业“足不出户”化解纠纷。目前,全市法院网上立案率已达*%,但电子送达成功率仅*%,部分法官仍习惯纸质送达,需进一步转变观念。三是完善执行联动机制。执行难是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要深化与不动产登记、银行、税务等部门的“点对点”查控协作,推广“执行预告知”“信用修复”等制度,既保障债权人权益,又帮助失信企业重返市场。今年,全市法院通过“信用修复”机制,已为*家企业解除限高措施,助力企业融资复工。(三)深化破产审判,打通市场退出“最后一公里”破产制度是市场主体优胜劣汰的重要机制。全市法院要牢固树立“救治与退出并重”理念,推动破产审判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一是加强破产审判队伍建设。目前,全市仅有*家法院设立破产审判庭,专业法官不足*人,与案件增长趋势不匹配。要加快推进破产审判机构专门化,通过内部挖潜、外部引进等方式充实专业力量。二是完善“府院联动”机制。破产案件涉及职工安置、资产处置、税务注销等多个环节,单靠法院难以推动。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成立跨部门破产工作协调小组,统筹解决企业破产中的社会问题。例如,某区法院在审理某房地产企业破产案时,通过“府院联动”机制,协调住建、税务等部门完成*余户业主的产权证办理,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三是推广预重整制度。对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要提前引入投资人、管理人,通过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衔接,提高重整成功率。今年,全市法院已适用预重整程序审结案件*件,平均用时比传统重整缩短*天,为企业重生赢得了时间。(四)延伸司法职能,当好企业发展“贴心人”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止于办案,还要主动靠前服务。一是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组织法官走访重点企业、行业协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帮助企业完善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制度。今年,全市法院已开展法治讲座*余场,覆盖企业*余家,但部分法官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问题,需进一步改进。二是发布典型案例指引。针对涉企纠纷高发领域,定期发布白皮书和典型案例,明确裁判规则,引导企业规范经营。例如,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十大典型案例》,被省高院转载推广,有效统一了辖区裁判标准。三是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对办案中发现的行业监管漏洞,要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今年,全市法院已发送涉企司法建议*份,回复率达*%,但部分建议缺乏针对性,需进一步提升质量。三、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全市法院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重点做好三个方面保障:一是压实工作责任各法院“一把手”要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市中院将把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力的进行约谈问责。二是加强协同配合。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等多个部门,必须打破“条块分割”。要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执”;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避免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三是主动接受监督。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要常态化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参与座谈;要畅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限时办结、及时反馈,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赢信任。同志们,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市法院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努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我老秘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司法保障!谢谢大家!
页:
[1]